城郊李家镇的后山,一直是一片没什么人去的荒山。但最近,因为一种奇特的野花,这里突然变得热闹起来。
发现这种花的是镇上的退休生物老师,老王。老王平时喜欢研究植物,经常到后山采集标本。大概一个月前,他在山腰一片向阳的坡地上,发现了几株以前从未见过的野花。
这种花植株不高,叶片普通,但花朵很特别。花瓣薄如蝉翼,形状像小小的五角星,初始颜色是淡淡的乳白色。
真正让老王震惊的是接下来的发现。
那天他找到花的时候心情很好,因为发现新品种而兴奋。他蹲下来仔细观察,发现那乳白色的花瓣,竟然慢慢地、肉眼可见地,泛起了一层明亮的柠檬黄色,边缘还带点橘红。老王以为是光线问题,换了几个角度看,颜色确实变了。
他小心翼翼地采了一株带回家。在路上,他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下,差点摔倒,心里一阵紧张和懊恼。低头一看,手里那朵花,颜色竟然又变了!变成了淡淡的蓝色,甚至有点偏紫。
老王意识到,这花……似乎能感知人的情绪?
接下来的几天,老王做了很多次“实验”。他发现,当他心情愉悦、兴奋时,靠近花朵,花瓣会呈现出暖色调,如黄、橙、粉红;当他心情平静、放松时,花朵偏向冷色调,如蓝、绿、淡紫;而当他感到紧张、焦虑、甚至生气时,花瓣颜色会加深,变成深红、深紫,甚至接近灰黑色!
这种变化不是瞬间完成的,大约需要几秒到半分钟的时间,颜色过渡非常自然。而且似乎只对近距离(大约一米范围内)人类的情绪有反应。对动物的情绪,或者用录音播放不同情绪的声音,花朵则没什么变化。
老王把这个发现告诉了镇上的人,并联系了市里的植物研究所。一开始大家都不信,以为老王年纪大了眼花。但当越来越多的人去后山亲眼见证了这种“情绪花”的神奇变化后,所有人都惊呆了。
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来了好几批,采集了样本,进行了各种分析,但都无法解释这种现象。花的色素构成很奇特,似乎含有一种对人体生物电场或某种未知信息素极其敏感的物质,导致其细胞液发生快速的酸碱度或离子浓度变化,从而引起颜色改变。但这仅仅是初步的猜测,具体的机制完全是未解之谜。
现在,那片长着“情绪花”的山坡已经被保护起来,成了当地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观。每天都有好奇的人去看,对着花朵尝试调整自己的情绪,观察颜色的变化。
这种神奇的野花,究竟是大自然的奇妙造物,还是某种变异的结果?它为什么能如此精准地反映人类的情绪?这种能力对它自身又有什么意义?
这些问题,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答案。而后山的这种“情绪花”,已经成为了李家镇最引人入胜的一个谜。